祛魅、爆炸圖、滑翔機V.S飛機 2021 金鷹美術館
姜名駿、段詩雨、郭城、孫知行、辛未、葉無忌、卓蘭
(這是一個有關「如何製造藝術」的展覽)
/ 沒有一個時代像現在一樣,生活里有這麼豐富的選擇。甚至可以說,今天的生活是我們選擇而來的。如果今天想過上理想的生活,辨別力是一件重要的事。
/ 從這點看,當代生活的快樂有部分是現代世界的產物。網絡購物是科學的應用成果,產品的標示如同理性的遺緒,今天的生活大多是可計算與規劃的東西。無論人的精神是否像一些哲學家說得那樣死於現代性,一個不再神秘、祛魅的世界都是今天的事實。
/ 不過,祛魅的世界不保證祛魅的人。理性不由基因遺傳,當代的人工智能也更像理性的真正化身。無論是為了理想的生活,還是不想被算法擺布,我們都要思辨差異的能力來保持自我。而為了避免思辨的練習搞得生活大亂,最好有一個與生活看似無異的東西作為替代,例如當代藝術。
/ 今天任何事物都可能是藝術,看看當下的展覽就能明白。藝術和生活的邊際開始模糊,讓我們相信藝術也要不斷祛魅。思考這種藝術是值得的,因為對藝術的祛魅也會是對生活的祛魅。
/ 思考這種藝術的前提是:藝術的定義無效了。由於歷史終結論和一些後現代思想的成就,人對於藝術的定義不再熱情,我們需要新的理解方式。杜尚的小便池暗示我們藝術是空的名詞,或者叫唯名論的東西。藝術是什麼不重要,人人都是藝術家也不新鮮。
/ 必須注意:無效和神秘之物一樣,都有濫用、自圓其說的風險。我們需要謹慎,思考其它有效的問題。例如:今天的藝術家創造出什麼? 我們為此和七位年輕的藝術家合作,因為他/她們正摸索自己的藝術方法,這讓藝術變得有跡可循。
/ 我們希望有理解藝術的一些視角,如同藝術的爆炸圖,結構說明書。希望理解當今展覽里藝術對象、影像和觀念如何運作,它們如何展現藝術家的思想,藝術家如何揭露與生活世界的秘密關係。從習以為常的事物里辨認它的結構與細微的差異,就像辨別一台有固定機翼但沒有引擎的是滑翔機不是飛機,這有助我們在面對遠大於自己的世界時理解自己的處境。




展覽說明(展覽的構成)
「爆炸圖」: 生活用品附帶的使用手冊上都有的組裝圖說,有立體感的分解示意圖,讓物品的結構一目瞭然。也許這是人類心智最豐碩的成果之一,一個物種將自己的造物重新拆解、展示其原理。依這項技術的普遍程度,很難不理解成現代生活的重要成就。想像手上的小冊子有一條長長的歷史,連接起一個多世紀前,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思‧韋伯的信念:再沒什麼神秘莫測、無法計算的力量在起作用。
這種知識的願景,韋伯所寄望的祛魅,其實並不貶低古代世界。例如一位遠古人類對自己生活器物的知識,也許要高於一名現代人對日用品的理解。但總的來說,今天之所以和過去不同,在於我們好像擁有一種權利:只要願意,這個世界有許多知識可供我們瞭解。
而一個展覽,也能如此瞭解嗎?
藝術來自藝術家與世界的關係。基於這點,這個展覽希望理解藝術家的判斷,看見藝術家是怎麼製造有效的旁路,指認被日常遮掩的東西。
展出的作品可視為各不相同的裝置,是作品自帶的裝置、是複數的作品組合、作品與其草圖手稿。不同的部件有不同意義,它們相互校准、牽引出藝術家的內在思緒。這是藝術家的在場,也是藝術的在場。
:這個展覽是從《藝術保全》開始構想的。
在姜名駿的作品里,彼時的他是藝術大學的研究生,為了生計承包政府的公共藝術項目(花燈節)。年輕的藝術家在那受到產業和體制干擾,他有一種迫切感,必須在燈節前夕拍下將被遺忘的自己和同伴,這是藝術存在的最後機會。
最後的成品記下一群藝術勞工的日常,而它給我們的印象是—無聊。有趣的,是思考「無聊怎麼成為藝術?是當藝術家揭露、放大無聊的時刻,那些卡在藝術產業與青年藝術家之間的情緒便有了藝術性;或者,我們可以把「脈絡性的無聊」稱為藝術。
這是當代藝術的現實,一切都可能是藝術。而姜的無聊影像告訴我們,藝術運作在藝術家的意識和他置身的框架中。基於這點,展覽希望看見藝術家怎麼製造有效的旁路,指認被日常遮掩的東西。
回到展場,段詩雨將人的存在轉譯成兩種形式,我們可以把繪畫看作攝影的補述,交織成藝術家對存在情狀的表達。孫知行自建(DIY)一套誤解的邏輯,指出生活的願景來自誤會(想象);辛未的作品由一隻死去的狗開始,從面對死物而生的荒誕感推演物的語法。物是敘事的材料,暴露出可操作的潛質。葉無忌的作品來自他系統性的研究中亞文化,他從研究里提煉個人感受,編造不存在的好友作為研究時受挫的代償;卓瀾想象她從未見過的外婆的父親,聽著家人的描述卻想起戰爭電影的無人場景,一個人的不在場史就此對接電影的影像史;郭城的「人造琥珀」也是追尋人跡,基於人造物留存時間可能超越人類物種存續的假設,他設計的裝置能夠顯影水泥塊里的物品,提前考古地球的無人未來。
